智能楼宇兴起是20世纪后半叶建筑和信息化技术交融的绝佳案例。早在1930年代,高达百层的美国纽约帝国大厦落成,就标志着楼宇管理必须提升上一个新台阶。否则,过高的大楼将导致治安、水电供应、清洁、空气流通、消防、商务等一系列难题。
为此,从传统的电话机到后来的CCTV(中央闭路电视),这个历程缓慢前行了半个多世纪。进入1980年代后,随着集成电路的投入使用,处理器的小型化为智能楼宇打开了发展空间。1984年,北京发展大厦落成标志着中国第一座智能楼宇投入使用。与此同时,中国在1986年启动“海内工程”,在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区全面铺设计算机和办公自动化(OA)设施也标志着智能楼宇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。
智能楼宇建设,最大的挑战在于管线的铺设。传统楼宇管线工程主要是中央空调、供水、供电以及高压空气小杂物传输通道。不过,二次大战后,起源于军舰的高压空气小杂物传输通道因效果不佳被淘汰,而1980年代互联网传输线路的兴起,令楼宇在智能化改造中“猝不及防”。因为传统的布线机制是在楼宇建设之初就提供好了设计图,施工人员只需按设计图,在线路该埋的地方埋设,在线路该分岔的地方分岔即可,完全没有留下预制空间。
这个时候,一家德国公司的产品引起了大家的注意,那就是万可WAGO的灵活连接端子。过去,端子指的是接线终端——就是旧时电话终端机上的一排排插孔。而接线端子是将终端机的技术应用到布线上。万可WAGO连接端子仅需将分线移入作业场所,再由场所人员根据实际需要插入不同电器的供电线路,便可以安全、稳定地令所有设备正常运行。由此智能楼宇建设的大难题就获得了很好地解决。
在广州国际贸易中心大厦、深圳赛格中心、广州中信广场等名噪一时的智能楼宇落成后,中国也进入了智能楼宇的施工、改造高峰期,并持续至今。在此期间,世界智能楼宇的先进水平也在不断刷新标准,从互联网到“万物互联”的物联网,智能楼宇新的要求又迫使已经建设、改造完成的智能楼宇必须进一步升级换代。万可WAGO连接端子同样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。
以万可WAGO 280-683型3线可断开式接线端子为例,它使用尼龙66 (PA 66),阻燃性好,火灾载荷0.143MJ,总重仅8.3g,能承受400V电压,一线分三线,满足大楼指挥中心的全部设备供电所需,在中国获得了众多用户的首肯,正在成为中国智能楼宇从互联网向物联网升级的主要连接端子设备。这便是创新连接端子为智能楼宇提供技术原动力的卓越案例。
万可WAGO为智能楼宇提供系统解决方案!